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 “丝路电商”朋友圈不断扩大 [2023-02-03]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只是经贸往来,还可以在教育、健康等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由于苏式发展理论和政策在干部队伍中遗存的影响力,还由于权力和利益的推动,反复出现传统增长模式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回潮。这两者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了1988~1989年的经济和政治风波。

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 “丝路电商”朋友圈不断扩大 [2023-02-03]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已经一劳永逸地获得解决。现实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突然从天而降,而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这一意见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更多听到的则是反对的声音。集结在这里的三本书,正是力求亡羊补牢,按照经济科学的要求,讨论与中国发展和改革相关的基本问题。在这十来年间,中国改革和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足的进步,中国也在2010年跻身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

此外,本书对于一些绕不过去的浅层理论问题(例如被人引为重化工业化阶段依据的霍夫曼经验定理)和更深层的理论问题(例如对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造成长期损害的科技不分传统)也有所讨论。虽然上述论断把改革扭回到了包容商品货币关系的正确方向上,但它并没有对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价值规律等等做出达到现代经济科学水平的界定,因而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政策上都还有不少模糊不清的地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是西方诸国的主导性经济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在互联网领域表现得尤其显著。

不过,在思考反垄断的时候,更需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即中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美国动用了那么大的人财物力来围堵华为,就是恐惧华为成为世界标准或者华为在制定世界标准上拥有话语权。美国是互联网霸权国家,其监管体系既要考虑到监管功能,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维持霸权地位,遏制来自他国(即中国)的挑战。互联网公司的大多数原创性技术来自美国,中国是将美国技术进行应用或者改进。

尽管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但这些公司基本上还属于技术应用类型,缺少原创性技术。精英主导的传统媒体在社交媒体面前纷纷败下阵来,人们不再相信精英,不再相信事实和真相,而后真相和后事实占据和主导了日常文化生活

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 “丝路电商”朋友圈不断扩大 [2023-02-03]

3. 碳达峰、碳中和、气候经济所带来的投资机遇,第一在于包括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氢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对生产方式的改变。第二在于那些应用这些新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场景创新,新技术+场景创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互联网,它只是一项技术,但是互联网这项技术怎么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生活方式,创造经济增长呢?关键在于场景创新。把互联网用到社交领域,就产生了Facebook、腾讯微信、领英等,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所以,制造业很重要,但是制造业,包括采掘业等所有工业创造财富的方式,都是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加工自然资源,不可能没有碳排放。我们要更多发展一些低碳经济,包括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健康养老、高端服务,以及以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你可能不认识你的邻居,但经常使用的微信群里面的人,你都很熟悉。在农业那种财富创造方式的前提下,利用动物、植物生长规律的财富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就是一个村庄外面有几百亩地,几千年都是如此。

    主要观点: 1.中国实现碳排放目标,从技术路线上取决于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利用,从政策上有赖于各项节能、减排、污废处理政策的执行,根本出路还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把移动互联网用到社区生活,就有了美团这样的生活服务平台,改变了我们的家庭消费、家政服务方式。

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 “丝路电商”朋友圈不断扩大 [2023-02-03]

碳排放问题源自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 气候问题、碳排放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源自我们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工业革命。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美国现在还有60%的人口在远程办公,如果未来全世界的非现场办公方式都大幅增加从而减少了出行需求,这样的新生活方式有会减少多少碳排放呢? 软价值时代的人来未来和投资机遇 刚才讲了技术+场景创新,等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不管是发展3000年、5000年还是10000年,农业的财富总量之所以增长缓慢,主要源于财富创造方式的局限性:种一季小麦或养一只羊取决于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周期,没有办法加速。现在我们进入软价值时代,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软价值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软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超过80%时,那这个社会组织方式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所有的出行轨迹、上网轨迹都可以被大数据很快掌握。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北京的停车场再没有之前的停车收费人员了,我们在路边停车,车开走后,账单发到手机,APP线上缴费,停车收费方式瞬间超越了美国的发展水平。在这样认知的前提下,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在工业时代我们不得不选择的新的技术路线,比如各种清洁能源技术来改变工业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减排的目标。财富的源泉就是地球表层的有限的生态土壤环境。举个例子,知识产业,包括教育、创作、论坛、会议,就像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召开这个新书分享会,这样的知识产业的碳排放是多少?虽然在这儿开会确实需要一个场所,也需要少量的电,但是与物质产品的加工业相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消耗的地球资源是非常少的。

而工业创造财富的方式也摆脱了动物和植物生长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的手段任意加工自然资源,所以才有了工业社会的财富大爆炸——而是这种财富创造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碳排放有可能影响人类的未来。但是要想有一天从根本上解决气候问题,还是需要下一次财富创造方式的变化——软价值、软产业引领的财富革命。

欧洲、美国为什么碳排放少?并非他们日常生活中人均消耗的能源少,而是他们已经走过了那个发展阶段,是因为前些年全球制造业中心从欧美转移到中国来了,如今这些国家的软产业占比超过80%,这些产业本身就是低碳经济。未来不但生活方式会有巨大的变化,社会组织模式也会随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产生根本的变化。

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把服务业认作为生产服务的行业,我请教大家一个问题:到底是硅谷的苹果公司为其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制造厂服务,还是这些地方的制造加工厂为硅谷的苹果公司服务呢?价值创造的主体处于哪个环节?是研发、设计、品牌、场景创造,这些软价值占苹果手机价值的80%以上——在这样以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里,主要是研发设计创造价值,制造为研发服务,而不是相反。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支付领域里,创新一个支付的场景,就产生了移动支付。

推动软价值时代的生活方式变化两大力量,一是技术,而是场景创新。二是利用动物的繁殖和生长规律创造财富,所以有了养殖业。所以中国实现碳排放目标,一方面有赖于我们推广和利用新能源的技术,制定减排目标、执行减排政策,另一方面有赖于我们产业结构的升级。新技术+场景创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能实现碳减排,而且能够创造新需求,带来新的经济的增长。

第二,投资能够改变人类未来的新生活方式,而新的生活方式等于新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在工业那种创造财富的方式下,社会组织方式就是工厂、生产线加一个不远的社区。

把互联网用到购物和商业领域,就产生了阿里巴巴、淘宝网这样的电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软价值时代的财富创造方式变化 近期我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新书《创造新需求——软价值引领企业创新与中国经济转型》。

新技术+场景创新=生活方式的改变 为了实现低碳经济,除了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结构的升级,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也非常重要。2.碳排放问题是农业时代和软价值时代之间的工业化时期的历史阶段现象,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领先于中国是他们碳排放低于中国的根本原因,因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解决我们碳排放问题根本的出路。

其中关于制造业的零排放路径,引用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这本书的建议,要尽可能实现所有工艺的电气化,这需要大量的创新。这种支付技术运用到创新场景,又一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利用碳捕获装置吸收剩余的排放,这同样需要大量的创新。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引发财富的大爆炸?一方面拓展了财富的源泉,另一方面改变了创造财富的方式。

对于碳减排行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详细的碳减排目标和实施计划,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好评。软价值时代,财富的源泉主要不再是地球的自然资源,而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因而解决碳排放问题,既要重视碳排放控制政策和新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还是靠下一次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从已经脱碳的电网中获取所需电力,这也需要大量的创新。

美国80%的产业都是软产业,比如说信息技术产业,它占美国GDP的20%-30%,文化娱乐产业占美国GDP的20%-30%,其他还有知识产业、新药研制、制造业的研发设计、金融、贸易、高端服务等产业。虽然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专家、学者、企业、个人还在怀疑碳排放与地球升温的这些预测,但是从现实中我们感受到的这些年环境污染的影响出发,我相信各界人士都非常支持中国参与这项行动,也愿意响应比尔盖茨先生的倡议。

新时代的绿色发展 [2023-02-04]
各地多措并举 助力务工人员返岗就业 [20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