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他的盤算,本來想要先盤球越過中線,等到其他鋒線上的隊友陸續就定位,才要展開另一波短傳,組織後續攻勢的計劃…… 但隨著英格蘭中場與後防球員因不想再次失球所改變策略的全盤壓上,一對一緊迫盯人的對應下,逼得馬拉度納找不到任何空檔得以傳出腳下的足球。
去旅行之前很期待,但回來之後,感覺好像和之前不太一樣了。」 「島內小姐最近有沒有向妳提到有關上辻先生的事?」 青山店長聽了薰的問題,露出了沉思的表情。
」 青山店長露出真摯的眼神搖了搖頭,看起來不像是裝出來的。」 從青山店長說話的語氣,可以感受到她在和年輕員工相處時很謹慎。「園香是在高中畢業後,以約聘員工的身分開始來店裡上班,所以我們一起工作超過了五年。」 薰停下了做筆記的手。」 「京都旅行?是上個月二十七日和二十八日那一次嗎?」 「對。
總覺得在這種地方工作,可以遠離醜陋的人際關係,但現實或許並非如此。」 青山店長說話的語氣充滿熱忱,想必是發自內心的意見。轉引自何家齊,2019)更將台三線從峨眉經北埔、竹東、橫山,轉入芎林,經五龍鹿寮坑,越過飛鳳山古道通往關西,再從關西越過銅鑼圈柯子崎古道,經龍潭到三坑仔稱為「茶路」中的陸路
稀土是發展軍事、能源與運輸科技的基本原物料,新的地緣政治權力關係也由此而生。由於世界兩大強權在貿易上摩擦不斷,稀土於是成為北京施壓的手段。中國之所以採取配額制,是為了解決長期以來的非法稀土提煉問題,因為該國高達40%的稀土產量來自於黑市。依照中國政府的規劃,2023年新能源車的年產量應會提升到600萬輛。
雖然這些金屬在地殼中的藏量大部分和銅與鎳一樣豐富,不過其礦藏比較零散,大多和其他元素混合在一起,因此很難分離出來。中國在電動車市場上遙遙領先,2018年占全球銷售量61%(共銷出76萬9千輛),緊跟在後的是美國(20萬9千輛)、挪威(4萬6千輛)與法國(3萬1千輛)。
處理一噸稀土會產生2,000噸有毒廢棄物,包括重金屬、硫酸,甚至鈾。2018年,中國是世界最大稀土出口國,出口量為5萬3千噸,同時卻也是世界最大稀土進口國,一共購買了4萬1,400噸的稀土氧化物及氧化物當量。雖然其他國家也對美國供應稀土,例如愛沙尼亞(6%)、法國(3%)與日本(3%),不過這些國家的原物料大部分仍是產自中國的精礦和化學中間體。許多國家之所以關閉稀土礦場,正是基於這個因素。
稀土的生產成本絕大多數取決於分離技術,然而,除了成本考量以外,因應稀土的化學、物理及電學特性而發展出的萃取與精煉技術,也會為環境帶來嚴重傷害。自相矛盾?對環境有害的綠色能源 中國稀土進口量暴增的原因在於全國產量不足以供應國內市場的需求,例如釹(neodymium)與鐠(praseodymium)等稀土金屬,都是製造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需要稀土的不只中國,也不只汽車產業,而這些礦物對風力發電機的運作更是至關重要,一座離岸風力發電機就需要超過一噸的稀土。在汽車與通訊產業中不可或缺的永久磁鐵,其生產更獨占20%以上的稀土用量,所用稀土的市場價值則占整體的53%。
也運用於石化與汽車工業,如石油裂解、觸媒轉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2010年,中國削減了40%的出口額度。
9月,加拿大政府與美國展開對談,希望聯手減少對中國礦產的依賴。弔詭的是,雖然稀土是生產綠色能源的重要材料,使我們能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能源找到替代品,但是稀土的提煉與處理過程卻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稀土礦物往往與釷(tho-rium)等放射性物質混合在一起,而且分離各種金屬的過程必須使用大量有毒致癌物質,例如硫酸鹽、氨與鹽酸。如果納入油電車,則全球新能源車的產量超過200萬輛,其中127萬輛皆由中國生產(較2017年成長62%)。雖然這些措施讓北京政府得以管控生產,稀土進口量卻也因此攀升。在內蒙古的包頭市,亦即中國半數稀土產量的來源地,礦業公司每年排出的廢水量達到1,000萬噸,這樣的環境破壞力讓許多國家不得不減少稀土的生產。日本也考慮開採2013年在距離東京東南方2,000公里的小笠原群島外海發現的巨量稀土礦藏,此處約有700 ~1,600萬噸的珍貴礦物,蘊藏在深度超過5,500 公尺的太平洋深處。2019年,又規定稀土開採總量上限為12萬噸,冶煉分離總量上限為11萬5千噸。
很顯然地,中國企圖將這個具戰略性的市場化為打擊對手的武器,以報復川普政府斬斷電信大廠華為的晶片與零件供應鏈。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 稀土在眾多產品的製造過程中都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參見圖4),不僅被運用在光學產業,如先進光學玻璃拋光、玻璃與陶瓷染色、螢光照明、醫療放射線。
此外,許多工業產品也會使用到稀土,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腦、電視機等,而在航空、軍備等戰略產業,以及再生能源產業之中亦會用上,例如電動或油電混合車用引擎、風機電池等。巴西與越南則各有2,200萬噸,並列第二。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 中國已成為稀土生產與消費的霸主 2018年全球生產的17萬噸稀土中,中國以12萬噸的產量成為最大稀土生產國,將澳洲(2萬噸)、美國(1萬5千噸)與緬甸(5千噸)遠遠拋在後頭(參見圖2)。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 然而,北京政府並不打算無限制地擴大生產,針對這些珍貴的礦物設立了開採配額制度(參見圖3)。
談到脫離對中國的依賴,態度最積極的還是美國。如果真的達成目標,單單為了製造這些車輛,就必須耗費至少3萬噸的稀土。這項發現對日本的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然而在深海中進行開採的風險與環境成本也十分龐大。華盛頓政府已將稀土列為影響國家與經濟安全的重要礦物,雖然美國在2013年決定重啟加州的隘口礦場(Mountain Pass),但國內使用的稀土還是得仰賴進口,以2014~2017年為例,來自中國的稀土占比皆高達80%。
文:N. Rouiaï 【得稀土者得天下?受地緣政治裹挾的環境議題】 2019年5月,就在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之際,中國以全球最大稀土生產國之姿威脅將減少對美國的稀土出口量。同時,中國也是擁有最多稀土原礦的國家,藏量估計達4,400萬噸,占全球藏量近四成
9月,加拿大政府與美國展開對談,希望聯手減少對中國礦產的依賴。在內蒙古的包頭市,亦即中國半數稀土產量的來源地,礦業公司每年排出的廢水量達到1,000萬噸,這樣的環境破壞力讓許多國家不得不減少稀土的生產。
這項發現對日本的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然而在深海中進行開採的風險與環境成本也十分龐大。然而,需要稀土的不只中國,也不只汽車產業,而這些礦物對風力發電機的運作更是至關重要,一座離岸風力發電機就需要超過一噸的稀土。
此外,許多工業產品也會使用到稀土,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腦、電視機等,而在航空、軍備等戰略產業,以及再生能源產業之中亦會用上,例如電動或油電混合車用引擎、風機電池等。雖然其他國家也對美國供應稀土,例如愛沙尼亞(6%)、法國(3%)與日本(3%),不過這些國家的原物料大部分仍是產自中國的精礦和化學中間體。許多國家之所以關閉稀土礦場,正是基於這個因素。華盛頓政府已將稀土列為影響國家與經濟安全的重要礦物,雖然美國在2013年決定重啟加州的隘口礦場(Mountain Pass),但國內使用的稀土還是得仰賴進口,以2014~2017年為例,來自中國的稀土占比皆高達80%。
自相矛盾?對環境有害的綠色能源 中國稀土進口量暴增的原因在於全國產量不足以供應國內市場的需求,例如釹(neodymium)與鐠(praseodymium)等稀土金屬,都是製造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不可或缺的材料。也運用於石化與汽車工業,如石油裂解、觸媒轉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
稀土是發展軍事、能源與運輸科技的基本原物料,新的地緣政治權力關係也由此而生。稀土礦物往往與釷(tho-rium)等放射性物質混合在一起,而且分離各種金屬的過程必須使用大量有毒致癌物質,例如硫酸鹽、氨與鹽酸。
日本也考慮開採2013年在距離東京東南方2,000公里的小笠原群島外海發現的巨量稀土礦藏,此處約有700 ~1,600萬噸的珍貴礦物,蘊藏在深度超過5,500 公尺的太平洋深處。2019年,又規定稀土開採總量上限為12萬噸,冶煉分離總量上限為11萬5千噸。